寂寞梧桐深院锁“养老”?

   日期:2023-12-25     来源:新民周刊    浏览:942    评论:0    
核心提示:文 |何振华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柯兆银先生的这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我去养老院了》。掩卷长叹,心情久难平静。《我去养老
文 | 何振华

我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柯兆银先生的这部35万字的长篇小说《我去养老院了》。掩卷长叹,心情久难平静。
 
《我去养老院了》,作者柯兆银,上海文化出版社2023年9月版作者历经三年寒暑完稿,小说中主要的故事都源于现实生活。媒体报道说,小说正式出版之前在喜玛拉雅平台进行了演播预热,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长达111集的故事让听众感觉身临其境,获得听众交口称赞。事实上,通读的过程,正是一开始我的心就被小说中人物的遭际紧紧抓住;小说写的是主人公陶依嘉入住养老院的前前后后,同时也写了她的两位室友的故事、3位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从字里行间,与其说我能强烈地与作者共情,不如说是能近取譬,甚或感时抚事,深深为“养老”这一当下必须教人直面的人文课题而覃思而忧虑。
 
柯兆银这纯粹是一部小说么?我一直认为,小说的故事性,普遍是体现于小说家基于个人现实认知观或叙述或描述笔下对象的各种非常态性现象。《我去养老院了》里的陶依嘉,从儿媳逼宫、暂住养老院、目睹养老院护工与老人发生的喂饭风波、自己被护工不慎烫伤事件引起的赔偿风波、产生轻生念头,到最后愿意重新住回养老院,以及书中穿插讲述的诸如动拆迁、赡养或陪伴老人的社会及家庭问题,整部作品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也谈不上跌宕起伏,但作者对故事情节主线内涵的入微诠释、演绎故事人物悲欢离合所渗透着的对某种外延的深刻谛视,让读者不免惊心动魄;我的心境,阅读过程中始终氤氲着的,是浓郁的文学价值的“真”。我当然知道,作者的“所思”,不仅包含着这样的“真”,更是一种意境。而很多时候,意境不只为兑现“美”,恰恰是使失去了和谐、变移了的节奏,甚或溃败沦丧,努力重获生命的核心,乃得真自由、真解脱、真生命。
 
《我去养老院了》目录写作《我去养老院了》的灵感,来自一些生活经历包括采访对象。作者是我熟识的老作家、资深媒体人,他近年发表的不少“海派文化”题材的历史故事,点击量之大,皆归功于洞若观火的笔力。真实,是超时间的,故而“荣落在四时之外”。小说中的陶依嘉在养老院里的一次联欢晚会上“邂逅”早年初恋情人吕辉,这一情节虽然是作者采访本里的真实记录,但在小说故事里没有因了“我去养老院了”的必须而衍化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窠臼。吕辉的猝然离世,至少,在我读来,是整部小说中最让人为之心颤的“发生”,是比“美”更显精神底蕴的意境。作为读者,我从某种戛然而止的“继续”中,经验的却是流动无止的意境。纪实和虚构,在文学意义上的升华,很大程度上确乎得力于想象。我二十年前就说过,在想象中生活,在生活中想象,这又是一幅任何高超的画笔根本描绘不出的景致。因为,当想象成为必要,希望便是奢侈。
 
上海人家的故事说不完有朋友对我说,无论读抑或听《我去养老院了》,都颇具画面感。合上这部现实题材优秀小说的时候,我自内心脱口而出的,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不妨将这本书当成电视剧文学本来读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更多>同类养老动态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养老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